金秋九月,庆安县的广袤田野上不仅迎来了稻谷丰收,更收获了科技育种的硕果。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我县制种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寒地水稻新品种选育步伐,为庆安大米品牌建设和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种源”支撑。
在源升河寒地水稻技术研究中心的良种选育基地,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高级研究员裴又良和企业的研究人员正在对上万份水稻材料进行精心筛选,这些被选中的实验小材料在经过脱粒、标记后,即将被送往海南南繁基地进行加代培育。这些小材料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从优质种质资源库中精挑细选的“潜力股”,培育成功后将成为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
源升河寒地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员臧大鹏(我们企业今年制种面积达3.8万亩,涉及到庆源32号、庆源34号等四个品种,预计秋天制种量大约500万到600万斤。)
今年五月,企业培育的庆源45号正式通过审定,作为明年主推的“拳头”品种,它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成功破解了第二积温带水稻种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难题。
源升河寒地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员臧大鹏(目前我们企业已经有七个品种通过了审定,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目前参试品种有32个,其中有4个品种进入区试,有一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源稻238,预计明年五月份能通过审定,还有四个品种能进入明年生产试验。)
与此同时,在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良种繁育基地的展示田,种植户李海军和张军正在认真比对稻种长势情况,为来年选种做准备。今年企业制种面积达5万亩,培育的“龙庆稻100号、龙庆稻118号”等优质品种以其产量高、抗倒伏的特性深受农户青睐。
平安镇种植户张军(去年种的32,产量也挺好,今年我换了一个香味儿比32大一点儿的,龙庆稻118,米饭吃的还好,香味儿还比较大,118这个品种看目前的长势能达到9吨左右。)
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已成功培育出88个优质水稻品种,包括今年通过审定的龙庆粳57、龙庆稻121和龙庆粳65等12个新品种,在研品系超700个,形成了研发一代、审定一代、推广一代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庆安县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负责人郭中原(今年我们有9款品种待审定,其中我们有一款品种叫龙庆稻18,表现特别突出,这款品种类型是3.0:1的,是一款浓香型品种,现在刮这个风就能闻到那股香味儿,这款品种活动积温是2600的,生长期是136天,非常适合二积温带种植。)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庆安深谙“好种出好粮”的道理,以县内种子繁育企业为依托,已形成“企业主导研发+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制种基地配套”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审定水稻品种95个,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自主审定品种占比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46%,通过持续打牢农业“芯片”基础,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